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看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志丹特色”——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蹲點報道
發表時間:2021-10-06來源:中國文明網

  “正月里來是新年,陜北出了個劉志丹,劉志丹來是清官,他帶上隊伍上呀橫山,一心要共產……”

  一曲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唱出了陜北人民對“群眾領袖、革命英雄”劉志丹將軍的崇敬和懷念,志丹縣也因此而得名。這里不但是一塊歷史積淀深厚的古老土地、一塊誕生革命英雄的光榮土地,而今作為全國文明城市,更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奏響強音、展露新姿。

  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何琦 攝

  播響“百姓小喇叭” 理論宣講活起來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載體。志丹縣針對自身縣情,探索推出了“百姓小喇叭”志愿服務項目,把新思想新政策編寫成貼近群眾生活、易于群眾理解的廣播稿,采取“男女老少齊動員,人人都是廣播員”的辦法,家家推薦1名志愿者,每天定時播出。駐村干部、小學生、村上婦女、“五老”人員等等,都成了宣講志愿者,用百姓話說百姓事,用大白話說天下事。

  婦女志愿者播報“百姓小喇叭”(資料圖片)。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供圖

  “百姓小喇叭又快又靈,老百姓最想聽的新思想、好政策在這里都能聽到。”村民任華開心地對記者說。

  “百姓小喇叭開通后,村支書鼓勵莊里的學生娃娃當播報志愿者,我女兒也去參加了。我們在下地干活時,能聽到自己娃娃播報,都聽得仔細、聽得認真!”村民范志剛補充道。

  小學生志愿者播報“百姓小喇叭”(資料圖片)。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供圖

  “百姓小喇叭”有效破解了村里教育覆蓋面不全、資源利用率不高、百姓名嘴少、群眾參與度低、理論學習一陣風等難題,以投資小、形式活、內容新、傳播快、受眾廣的優勢特點,從心理、學理、道理上打通了服務農村群眾理論學習、政策宣講的“最后一公里”,使人們能夠以更加喜聞樂見、輕松便利的方式接受黨的思想、聆聽黨的聲音,有效拓展了基層宣傳陣地。

  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主任高昀向記者介紹相關工作情況。何琦 攝

  群眾有了學習理論、了解政策的身邊學校,眼界更開闊了,思想更充實了。截至目前,全縣共組建“百姓小喇叭”志愿服務隊31支,開展播報1600余次,受教育群眾達10萬余人次。

  講好“紅色故事會” 紅色基因傳起來

  志丹作為劉志丹將軍的故里,紅色資源遍布全域。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推動紅色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深度融合,也成為志丹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最大品牌和最亮底色。

  王小偉 攝

  志丹利用紅色資源稟賦,探索推出了“紅色故事會”志愿服務項目,充分發揮革命遺址遺存、紀念場館等的宣教功能,深度挖掘當地紅色歷史,創編成生動鮮活的小故事,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

  “紅色故事會之劉志丹故事會”活動現場。李楠 攝

  “文明在這里”報道組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劉志丹干部學院采訪期間,恰逢這里正在舉行一場“紅色故事會之劉志丹故事會”。

  “我很愛我的父母,愛家鄉的老百姓,愛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憤恨國民黨反動派,憤恨腐朽墮落的反動政府;我痛惜中國人民深受苦難,因此我才走上革命的道路,跟定共產黨,干一輩子革命,直到死!……過去我對你和孩子關心不夠,希望你能諒解。”這是劉志丹將軍犧牲前,與妻子同桂榮的最后一次徹夜長談……

  志愿者飽含熱淚的深情講述,使場下聽眾無不為老一輩革命家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深厚的家國情懷而動容。

  “紅色故事會之劉志丹故事會”活動現場。李楠 攝

  “國家需要信仰,個人也是如此。我出生在志丹這片有著紅色歷史的土地上,從小聽著劉志丹的故事長大。今天再次重溫革命故事,讓我對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和精神由衷欽佩,同時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信仰的重要性。”現場聽眾劉丹深情地說道。

  劉志丹干部學院作為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之一,已承接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的干部教育培訓班200余期,培訓學員達到1.8萬人次,在省內外宣講《劉志丹故事會》1000余場次,觀眾達到15萬人次。紅色主題活動的開展,既使延安精神在新時代得以弘揚,也進一步推進了志丹文明實踐工作的深化。

  志愿者在志丹縣雙河鎮向陽溝村宣講“紅色故事會”(資料圖片)。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供圖

  截至目前,“紅色故事會”志愿服務隊踏尋紅色歷史、歌頌英雄事跡,深入鄉鎮村莊、各行各業巡回宣講紅色故事600余場次,教育群眾3.2萬余人次,真正實現了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初衷。

  開起“文明大篷車” 鄉風民風美起來

  “早餐饃午餐肉菜要新鮮,朋友們一聚會搶著掏錢。新時代新思想有多和諧,農民的好日子越過越甜。”

  文藝志愿者在非遺小劇場表演《劉老三頌黨恩》。何琦 攝

  在志丹縣文化館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的非遺小劇場里,一曲地道的陜北說書《劉老三頌黨恩》,以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傳統藝術形式道出了如今陜北人的好生活和精氣神。

  “陜北人民喜歡用文藝的方式表達內心情感、傳遞喜怒哀樂,以文化的形式傳播新思想、培育新風尚,最符合當地實際。”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主任高昀介紹說,“志丹人民上世紀四十年代用信天游歌頌共產黨、歌頌毛主席,現在用新民歌歌頌共產黨、歌頌新時代。”

  “文明大篷車”節目展演現場。王小偉 攝

  類似這樣的文藝演出在志丹還有很多。采訪期間,記者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藝術培訓基地現場觀看了一臺“文明大篷車”節目展演——熱鬧喜慶的陜北大秧歌、幽默的誠信主題小品、悠揚的陜北民歌……志丹縣“文化輕騎兵”文明演藝志愿服務隊員們的專業表演,使群眾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也受到了道德的滋養和熏陶。

  “文明大篷車”將普法宣傳車、文藝舞臺車、流動圖書車、農業科技直通車等8類車輛服務功能打包整合,招募培訓一人多能、一人多技的志愿者,組合式開展傳思想、講家風、演節目、放電影、送榮譽等15項志愿服務活動,讓廣大群眾在一場活動中獲得多樣服務,在一次參與中享受多種體驗,既降低了運行成本,又對上了老百姓的愛好,在關心群眾、服務群眾中教育群眾、凝聚群眾。

  “文明大篷車”志愿者在婚禮現場表演歌舞(資料圖片)。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供圖

  一輛輛滿載著暖心特色服務的“文明大篷車”,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真正成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舞臺、倡導移風易俗的平臺,在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同時,不斷鑄牢文化自信,培育鄉風民風。截至目前,志丹“文明大篷車”駛入鄉村集市、節會和婚慶活動現場413次,教育群眾6萬余人次。

  “百姓小喇叭”“紅色故事會”“文明大篷車”“百姓大舞臺”“新時代鄉賢會”“新時代夜校”“農民家庭會”“新時代新民歌”,八大品牌志愿服務項目共同書寫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志丹特色”。(“文明在這里”采訪報道組 路弘)

  孩子們在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參加體育活動。何琦 攝

責任編輯:楊 學靜
  1. 字號加大
  2. 字號減小
  3. 打印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