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母亲般的博大胸怀,为残疾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她,勤于钻研业务,育残成才,所教的八十多名残障孩子中有二十多名考上了大学;她,自创出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为听障孩子插上逐梦的翅膀。她叫刘玲琍,是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从事特教事业三十三年来,她扎根特教讲台,倾心浇灌迟开的花朵,用爱心和坚守点亮特殊孩子的人生。
近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湖南省衡阳市,见到了“中国好人”刘玲琍。初见之下,她双眸明亮,眼底闪烁着温暖的光,仿佛时刻诉说着内心笃定的信仰。
用心点灯 为爱启航
“看到自己的特殊学生,在这里学到知识,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自食其力,与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拥有美好的家庭,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我最欣慰、最骄傲、最幸福的事情。”站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操场上,刘玲琍望着不远处一群玩耍的特殊孩子,眼神深处透露着光芒。
刘玲琍与特教的结缘,源于她内心的爱。
1973年,刘玲琍出生于衡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4岁那年,她家隔壁有位“奇怪”的阿姨,经常一个人坐着,不说话也不出声,就这样静静地看着路过的行人。刘玲琍好奇她为什么不和其他人玩,后来才知道,她是一位聋哑人。
“这样的人,就不能去上学了吗?”刘玲琍心想,如果有学校能让他们从小认识字、学习说话,生活或许就能改善很多。她在心里萌发了一个念头:长大了当一名教师,要帮助聋哑人学习文化知识,让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一样工作和生活。
1988年,刘玲琍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从此与特教结缘。她心中的梦也更加清晰:她要用爱和真诚给特殊孩子点亮希望,成就他们精彩的人生。1991年,十八岁的刘玲琍,走进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四排桌椅,八名学生。一间教室被隔成了两半,一半教学,另一半是孩子们午休的地方,而紧靠着床铺的,是刘玲琍的办公桌,这是刘玲琍带的第一个语训班。
刘玲琍正在给学生辅导功课。林凤清 摄
作为衡阳市首批骨干特教,刘玲琍刚入校任教时,简陋的办学条件、艰难的教学环境让她一时有些难以适应,但想到这群身有残疾的孩子,便毅然选择了留下。
从事特殊教育,不但难以体会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有时还要面对他人的种种不解。听到这样的声音,刘玲琍始终没有动摇过。“挽救一个孩子等于挽救一个家庭,能让一个孩子康复就意味着给一个家庭带来幸福。”刘玲琍这样回应对方:“我学的就是这个专业,如果我都不愿意留下来,还有谁能教好这些孩子呢?”
衡阳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墙面上绘制的《衡阳特校之歌》。林凤清 摄
“师者如心灯”,这是刘玲琍当初报考特教专业的誓言。33年来,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刘玲琍就与特殊教育事业紧紧相依,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内心笃定的爱与誓言。
用爱浇灌 为责任坚守
爱是教育的底色,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最开始班上的孩子都没接受过训练,交流全靠手语。每次上课就像演哑剧,而演员只有我一个人。”初登讲台,刘玲琍就担任了一年级听障班的班主任,学生刚入学时只有七八岁,自理能力差,她就到宿舍帮他们整理衣被,把他们换下的脏衣物和床单被套带回家洗干净、缝补好;学生病了,她都全程陪伴、细心照料,在她的抽屉里,学生的病历也像作业本似的有厚厚的一叠。
刘玲琍与学生一起过生日。唐家华 摄
刘玲琍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坚持用心用情教导孩子。32岁时,她初为人母。不幸的是,儿子在七个月时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身边人都建议她带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时,刘玲琍犹豫了,她说:“学生们离不开她,学生们也是她的孩子。”思来想去,她坚信自己能教好学生,也一定能教好儿子。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刘玲琍劳心劳力,白天教学生,晚上回家教儿子。
刘玲琍正在上课。唐家华 摄
“从事特教工作的老师有爱心,而我与其他特教老师的区别是,我也是一名特殊学生的妈妈。”刘玲琍说身处其中那种痛是不一样的,因为感同身受,她更坚定了帮助特殊学生的信念。
即便经济不宽裕,但刘玲琍依然资助了四名贫困残疾学生完成学业。班主任事务繁忙,她依然坚持“送教上门”,利用周末时间为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孩子送上康复教育……
刘玲琍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衡阳文明网供图
在学校,学生欣欣(化名)始终叫刘玲琍“妈妈”。相对于传授知识,在学生眼中,刘玲琍更像是给予他们温暖和爱的“妈妈”。多年来,刘玲琍凭着母亲般的关爱,发光发热,深深温暖着学生们稚嫩的心灵。
向阳而生 为“折翼天使”筑梦
从青葱岁月到不惑之年,她既是教师队伍中的“特种兵”,也是“折翼天使”的好“妈妈”,更是向阳而生的“筑梦人”。
说起学生刘寒湘,刘玲琍满脸骄傲。八岁的刘寒湘,来学校时同样不会说话,且声带非常僵硬。刘玲琍每天对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几年的努力,刘寒湘走出了无声世界,不仅学会说话,还能和大家正常交流了。刘玲琍还鼓励她学习舞蹈。后来,刘寒湘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了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
2008年,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了学前聋儿康复语训班,安排刘玲琍担任该班负责人。此后,她一边上课,一边自学康复技能,还自编教材,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
刘玲琍教学生感受发声时口腔内的肌肉变化。唐家华 摄
为了让孩子发出第一声,刘玲琍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有无与大小,还经常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和鼻子旁,让他们感受声带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通过多年的训练,克服重重困难,该班的学生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有15名孩子进入了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创造了特殊教育学校转普通学校的奇迹。
教室一角贴满了学生们的奖状。林凤清 摄
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办法……33年的辛勤耕耘,刘玲琍一共教了八十多名学生,二十多人考上大学,没考上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了舞蹈演员、设计师、园艺师、特校老师,融入了社会。
“生命因温暖而迸发力量。闪闪发光的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只要向善而行,每个人就能积小善成大爱,凝聚起令人震撼的非凡力量。”刘玲琍坚定地说,未来还将坚守在特教岗位上,用爱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用爱温暖学生成长的心灵,继续用爱帮助更多孩子,往后余生“向阳而生”。(采访报道组:林凤清 刘雅伦 王平果 唐家华 周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