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記德,男,1984年10月生,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地質礦產工程師。舒記德扎根野外一線13年,先后在新疆、內蒙古等10余個邊疆省份和吉爾吉斯斯坦、蘇丹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礦產勘查工作。他所在的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曾被國務院授予“功勛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榮譽稱號。舒記德曾榮獲“山東好人”等榮譽。
死亡之海“續命”找礦 無人區里建功
2011年,舒記德完成學業,剛一入職就主動要求參與最艱苦的項目,一頭扎入號稱“死亡之海”的羅布泊開展勘查工作。
羅布泊里寸草不生,常年缺水,地表溫度高達70多度,干熱難耐。舒記德和隊友們每天睡帳篷、喝咸水,戰風沙、斗烈日,只為尋找礦化線索,采集礦石樣品,研究成礦規律。基于扎實的工作,僅半年,他們就取得了探獲成果。
勤奮好學的舒記德干勁十足,每天野外作業10多個小時,徒步行走十幾公里。遇到有代表性的礦石,他全都做成標本,放進背包,收隊后研究討論。標本一取就是十幾個,礦石一背就是一整天,有人問他沉不沉,他回答“不沉,這是知識的重量”。
地下千米編錄 駐守礦山七年
2012年,舒記德來到蓬萊市大柳行地區進行礦山地質勘查,把家也安在了當地的農家小院,一干就是7年。白天上山編錄鉆孔,下井研究礦體;晚上整理野外資料,編寫項目報告。他一人跑遍了區內10多家礦山,下過所有的礦井,在井下1400米環境里,忍受著40度以上高溫,泡在“泥湯”里研究礦體、采取樣品,直到完成所有任務才肯返回地面。
近年來,他提交各類地質報告百余份,發表論文3篇,申請專利2項,獲省廳科學技術獎1次。
2019年,舒記德來到內蒙古烏拉特中旗開展工作,他和團隊抽絲剝繭,對整個礦區地質特征、礦床成因、賦存規律進行系統綜合研究,對該區找礦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指導,并在此后的鉆探施工中得到印證。
扎根蘇丹項目 開拓海外事業
2021年,舒記德和隊員跨越5個時區,輾轉1萬3千多公里,來到蘇丹野外項目,在廣袤的非洲大地上,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六隊貢獻。
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舒記德在尼羅州戈壁中開展地質勘查,早晨4點半起床,連續工作10多個小時,來回穿行10多公里,沒有絲毫懈怠。每當忙完一天工作返回駐地,國內已是深夜凌晨,父母、孩子早已睡下,只能和妻子簡短說說工作、聊聊家常。(責任編輯:周勝武 劉陽)